李治贤,男,生于1944年4月,汉族,大学本科文化,重庆工商大学教授,重庆市江津区人,1959年8月参加工作,196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。他从小就喜欢书法、绘画、摄影等艺术。1965年起从事摄影工作,高校摄影教学38年;著有《摄影》、《摄影理论与实践》、《摄影技艺》、《摄影技术与艺术概揽》、《摄影教材》等多部著作。作品《峡谷浮桥》、《幽山秀帘》入选人民画报社、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的《中国巨变·当代中国书画摄影作品集》和《金秋之韵》等画册3部、发表新闻摄影作品近千余幅、摄影杂志发表和参展(赛)风光、人物摄影作品100余幅,其中30多幅获全国、省(市)级奖励。
记者:李教授是中国民俗摄影学会会员、中国卓越摄影家协会会员等多家摄影组织的成员,在摄影界很有名气,获得了不少奖励,重庆市教育摄影学会还给您颁发了有“突出贡献”证书。您现在还是中国国际画院的副院长,请问李老师,您是怎样爱上摄影的?
李:摄影是一门科学、是一门艺术。摄影术是人类的奇迹,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。作为一门记录与营造美的视觉艺术,它不仅能够培养人多方位的自由思维,还能够修身养性、陶冶情操、益寿延年。如果你喜欢用它记录生活中的重要的一刻,亲切的记忆、细碎的日常、涌动的风景……,你便会发现,生活的幸福其实就在身边,镜前、镜后都是你的人生。
摄影,是我一生的爱好。其实我的爱好很多,从小我就爱好书法、绘画、文学…特别是书法。老师见我喜欢写写画画,就叫我用毛笔写字。我在上小学时,有写字这门课,用的就是毛笔。空时老师教我书法,后釆练习小有成绩,老师就叫我写标语。我上小学的时候,村里的标语,除了老师书写的外,其余的都是我写的。后来我还喜欢诗词,我们班主任刘正辉老师就送我一本《词话》和一本《诗经》。但我一接触到摄影就爱上了摄影。
记者: 请问李老师,您什么时候喜欢上摄影?
李:我上小学高年级时就接触了摄影。城里照相馆师傅到学校为师生拍毕业照,我就拍了很多小照片。那时没有胶片,底片是玻璃,5分钱拍一张5分像。拍了照片,我感到很神奇,下课休息的时候,我找照相馆师傅问这问哪,了解到一些关于照相的知识,我非常高兴,立志以后要做摄影师。后来工作了,沒有当上摄影师,却成为一名小学教师。但我有了薪金了,我就想积蓄一部分钱来买照相机,但因遇自然灾害,就打消了这一想法。
直到1965年5月,工作了7年,省吃俭用才攒了几十元钱。我在重庆照相器材商店发现了一台我喜欢的相机--上海牌201型照相机,它使用120胶卷,可拍4.5X6CM和6X6CM两种规格的照片。我毫不犹豫地买下了这台“宝贝”,拿回家对照说明书为父母、亲戚朋友拍完一卷胶卷,冲印出照片来,大家都很喜欢。从此,我就开始学习摄影。
记者: 李老师,您通过学习摄影,后来做了什么工作?
李: 我在学习摄影方面很执着,工余时间就学习拍摄。单位领导看见我拍的照片后很满意,就叫我搞宣传,专拍模范人物和各种活动的照片上宣传栏,向报社投稿。还配给我一部135型德国产相机和一台120型相机。从此,我就走上了新闻摄影的道路,在全国和地方报纸发表了数百张照片。这时我才仅仅只是一个摄影爱好者,或是一个摄影“发烧友”。新闻摄影是份苦差事,不由衷地热爱她,很难体会到其中无穷的乐趣,也很难坚持始终。
记者: 李老师,您搞新闻摄影,怎么后来又当了摄影教师?
李: 其实,我这人经历很复杂。我担任过小学教师、军人、工人、科长、消防队长、工厂书记; 侦察员、检察员、公证员;在大学里担任过纪检员、监察员、审计员、总支书记、处长等职务。但我都没有放下摄影。20世纪70年代摄影人才很缺乏,没有摄影教师。1978年我已经是单位摄影协会的副会长了,重庆双江技工学校因沒有摄影老师,校长张发春就和我商量,请我上摄摄影课。重庆市电视大学一个分校发现我给技工学校上摄影课,又来请我上课。后来调高校后,学校缺乏摄影专业教师,就选中了我。从此,我就成了一名摄影专业课教师。
记者: 李老师,您在摄影实践方面经验丰富,可摄影教学需要理论知识的,您是如何应付?
李:说实话,叫我拍新闻照片还能应付,讲摄影理论知识我确实不行。为了搞好摄影教学,我写信到广州、香港索取了一些资料和杂志,因不系统,只能作参考。1987年2月我找到河南市焦作市博爱摄影专业艺术学校进修两年,较系统地学习了摄影基础理论知识,又到图书馆借阅仅有的几本摄影书籍。通过“充电”,我又注重摄影历史、摄影基础知识的研究,较多地掌握了摄影理论知识。加之,1995年后高等学校相继开设了摄影专业或摄影课,国家有了统编教材。这样我就能够得心应手地搞好教学了。
记者: 李老师,您通过摄影教学还发表了不少论文和著作,出于何目的?
李: 我从事摄影50年了,摄影教己有38年了吧。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,摄影这门科学也在不断发展。学习和研究是应有之义。我
们不能孤立地看待摄影这门艺术,而应该从中领悟人生的真谛。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将将摄影这门艺术发扬光大,无论你是普通的摄影爱好者,还是欲投身到职业摄影师队伍,都应该培养起自己良好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品质。
我在摄影教学和理论研究中,都是从实际出发,培养自身的良好人格和精神品质,从培养人才着想。只有学习,教学、拍摄才能创新。通过摄影培养探索、创新、拼搏、坚毅和执着的精神,并将它用于一生的学习之中,这样才能在摄影艺术上取得更深的造诣。
记者: 李老师,您对摄影这门艺术是如何认识的?
李: 摄影,我始终认为是一门造型艺术,无论是新闻摄影,还是所谓的“艺术摄影”。首先必须遵循艺术规律,摄影的规律不是曲高和寡的“阳春白雪”,而是要让读者看得明白、读得懂。老伯姓感觉你的作品有灵性、“有味儿”,他才愿意看、喜欢看。这好比歌唱与跳舞,唱得不好听、舞得不悦目,即使内容再好,也是枉然。
灵性是创造力,灵性更是学养、眼界和底韵。善于学习,勤于学习,就好像给机器上发条、加机油。这是摄影人永饱职业青春的根本。曾经的手动相机和黑白暗房时代,对焦、曝光和暗房技术的基本功不到位都不会出好片子。兢兢业业和一丝不苟成为摄影人的代名词。现如今被1800万象素、jpeg+raw格式和photoshop包围着的摄影人,时间长了,学基础知识的少了,只按快门的多了;学基本功的少了,只为名利的多了,渐渐地我们发现图片也开始出现了浮躁的迹象,“蜻蜓点水”和“不求甚解”式的、沒有“灵性”的和没有主题的图片多了,看网上图片和影展人却在减少。在我们高速制造图片产品中,注重了电脑,却丢掉了稳重、思考的头脑。
记者: 好,今天就到这里,谢谢李老师接受我的采访。再见!
李: 再见。